古寺尋禪、公屋拍照
黃大仙是香港唯一的內陸區,區內廟宇和高樓並立、禪意與喧鬧共存,令人目不暇接,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本區的名字來自道教神仙黃大仙,你能在嗇色園黃大仙祠看到他的畫像。前來求神祈福的信徒們常年絡繹不絕,祠內香火極盛;尤其每年除夕,人流最旺,香客們會在午夜時分進入祠中「搶頭香」,為自己和家人添運。
另一邊,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的氛圍則要平和得多。這個大型仿唐佛教建築群和園池為人們逃離城市喧囂、了解佛學文化提供了一片古雅、靜謐的淨土。都市生活的煩惱和浮躁,都會在這裡煙消雲散。
隨著社群媒體大行其道,區內還孕生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另類旅遊景點。黃大仙區有22個公共屋邨,是香港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但如今,它們竟然還成了城中最熱門的攝影景點,吸引了大批市民和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彩虹邨建於1960年代,是當時同類公屋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居住人口超過4萬3,000人。近年來,眾多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用相機記錄下屋邨的彩虹色外牆,及其具有懷舊風情的籃球場,並與全世界分享他們拍攝的作品,為這個老公屋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此外,你還可以徒步前往獅子山郊野公園,從另一個視角,將黃大仙區乃至全香港的景致盡收眼底。
重點推薦
去嗇色園黃大仙祠燒一炷香,祈求好運。
請黃大仙簽品哲理中心的算命先生為你解簽算卦。
步入南蓮園池,讓傳統園林的空靈之美融化內心的喧囂。
拜訪志蓮淨苑的蓮園和天王殿,沉浸在一片禪意之中。
遊覽香港著名老公屋彩虹邨,用相機記錄下其彩虹色的外牆。
登上獅子山郊野公園的山峰,俯瞰城市全景。
在地人推薦
志蓮素齋
如今,素食主義備受年輕人推崇,但其實對於佛教僧侶們來說,吃素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老傳統。如果想要享用美味的素食餐點,不妨前往南蓮園池內的志蓮素齋。餐廳位於這座仿古園林東面的龍門樓內,以現代風味演繹經典中式菜餚,主打食材包括當季蔬菜、水果、蘑菇和豆腐。素齋提供午餐、晚餐和茶點套餐,價錢十分合理,禪意十足的靜謐氛圍更是讓人心曠神怡。建議提前預訂。
九龍鑽石山鳳德道60號南蓮園池龍門樓
詠藜園四川菜館
作為美食之都,香港的飲食業競爭極為激烈,因此能經營幾十年的老店絕對有口碑,詠藜園就是這樣一家餐廳。這間家族經營的小餐館最初在一個寮屋區(非法臨時居所)起家,如今雖然位置變了,但其出品的經典川菜依然香辣可口,吸引大批食客前來品嚐。除了口水雞、麻婆豆腐等招牌菜外,這裡遠近聞名的擔擔麵更屬一絕。如果怕辣,可以要求餐廳少放點辣椒。
九龍黃大仙鳳德道15至17號
CCDC舞蹈中心
自1979年成立以來,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一直是香港現代舞領域的領軍代表。舞團的舞蹈中心坐落於黃大仙,裡面設有賽馬會舞蹈小劇場,定期上演本土及海外藝術家的舞蹈作品。訪客還能在中心參觀舞團的公開彩排,或參加藝術家見面會。若想親身體驗舞蹈的樂趣,可以報名參加舞蹈班,從K-Pop、街頭爵士樂,到現代芭蕾和肚皮舞,各種類型和難易級別的課程都能找到。此外,中心還舉辦各類活動及工作坊,具體資訊能在舞蹈團的臉書頁面找到。
九龍黃大仙沙田坳道110號
茶作
隨著各類精品咖啡屋在香港大行其道,有時候會覺得中國的傳統茶文化反而被大家忽視了,而茶作就致力於改變這種情況。這間清新可愛的茶館隱藏在新蒲崗的一棟工業樓中,顧客們能在這裡品嚐到大紅袍、碧螺春、龍井等經典中式茗茶,所用茶具也都是店鋪的自家產品。若想體驗新潮茶品,不妨嚐一嚐他們的自製茶作冰淇淋,夏天吃起來格外解饞又消暑。
九龍新蒲崗大有街32號泰力工業中心13樓14室
摩士公園
佔地15.8公頃的摩士公園是香港最大的公園之一。這個都市綠洲草木茵茵,有多個景觀花園,以及體育館、泳池、滑板公園、跑道和足球場等設施,是在地人漫步、休閒、健身的絕佳去處。為感謝曾任滙豐銀行主席的摩士爵士在二戰後為香港經濟復興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公園以他的名字命名。園區分四部分,還包括黃大仙文化公園,裡面有一座百年老井和一個太極廣場。每逢春節期間,摩士公園還舉行花卉展,與人山人海的維多利亞公園相比氛圍更加輕鬆。
九龍黃大仙鳳舞街40號
慈雲閣
在香港眾多的寺廟中,慈雲閣肯定不是最出名的,但卻是最有趣的廟宇之一。除了各類傳統的神祗雕像,拾級而上,你還會在路旁看見五顏六色的壁畫,當中描繪的是 「十八層地獄」的場景,光怪陸離、栩栩如生。在廟裡,你可以通過求簽或擲筊來算命占卦,也能為祖先祭祀燒紙。
九龍慈雲山慈雲山道150號
道地體驗
黃大仙公屋遊
主題:文化、建築、攝影
說起來鮮有人知,黃大仙區在香港的公共屋邨發展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85%以上的黃大仙居民都住在區內的22個公共屋邨裡,但以前的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在20世紀初期,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居住空間不足,以至於大家紛紛在山丘上建起木寮屋,數量越來越多。然而,1953年,一場大火席捲了石硤尾的寮屋區,造成5萬多人無家可歸,這場災難促使政府開始著手整治香港的住房情況。
治理的首要任務在於重新安置火災受害者,但政府也意識到,城中還有其他多個寮屋區,而且大批的低收入家庭住在擁擠的住宅樓內,生活條件非常差,這極需一個長遠的解決方案。黃大仙的彩虹邨就是香港最早建起的幾個現代公屋之一。而彩虹邨內的公寓房均配有獨自的廚房及衛生間,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與後來興建的大批公屋一樣,彩虹邨像是一個獨立的村落,裡面有自己的超市、便利店、麵包店、餐廳、咖啡廳、中西醫和牙醫診所、郵局、學校和遊樂場。其11幢樓宇在1962年至1964年間分期完工,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還參加了落成典禮。屋邨以其彩虹色的外牆聞名,並於1965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在地居民Isabella Tsoi與家人在1976年被香港房屋委員會分配到了彩虹邨,而後在這裡居住了20年。「以前,大多數鄰里人家都會敞開大門,各家父母們會坐在一起聊天。在邨中各處都能交上朋友,媽媽們都會分享或者交換自家做的菜餚。而且當時沒有冷氣機,夏天各家各戶把門敞著,還有利通風呢!」她回憶道 。
儘管Isabella在1996年搬出了彩虹邨,但她為邨內社區專門建了一個網站(choihung.hk),還經常回來看望她的兄弟姐妹,也目睹了公屋經歷的變化。「以前屋邨裡很多小商販,在街邊販賣蔬菜、雜貨、小吃、麵條、冰鎮飲料和報紙。但現在,小販擺攤都被禁止了。」她感嘆道。
不過與此同時,彩虹邨的電梯增多了、建築和遊樂場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彩虹色的外牆也會定期重新著色。「我身為彩虹邨的居民,感到很自豪 —— 這是香港公屋中的一個傳奇。」Isabella表示。
如今,這個公屋已經成了香港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慕名前來,拍攝記錄它絢麗多彩的外觀,以及被棕櫚樹環繞的籃球場。 「這些彩虹色的外牆可以說是香港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景觀之一。」在地攝影師Kay Kulkarni (@kulkimoose)說。
大批攝影師的來訪時而會引起居民的好奇心,Kay還記得有一次坐在彩虹邨的球場上,一位老先生走過來問他在做甚麼。「我向他展示了我拍的照片,他告訴我說,他一家人自建邨以來一直住在這裡。他還跟我解釋了屋邨的英文名『Choi Hung』就是廣東話中『彩虹』的讀音。」
細心的遊客們還會注意到,位於彩虹邨之上,還有一個名為彩雲邨的公屋,因為「雲」在「虹」之上。該屋邨有與眾不同的天井,能拍出令人眼花繚亂的照片,是Kay最喜愛的攝影熱點之一。
「在城中有些獨特的屋邨,每個角度拍出來的景象都很不一樣,彩雲邨就是其中之一。」 Kay解釋道。「譬如,如果站在樓頂往下拍,由於陽光照不進天井的底部,所以看上去會有一種萬丈深淵的錯覺。而如果你站在底樓抬頭向上看,樓房的頂層則像是一個被烈火照亮的大盒子。」
不過,別忘了這些房屋裡都是有人住的,因此在拍照時要尊重他人的隱私。Kay建議:「可以拍建築的外觀,但不要侵犯居民的私人空間。」
如果想把全區高聳入雲的住宅樓盡收眼底,那就一定得前往獅子山郊野公園。從港鐵黃大仙站出來,沿沙田坳道步行上山,登上獅子山的山峰約需四小時。站在山頂,一邊沉浸於大自然的懷抱中,一邊俯瞰繁華的都市景象 —— 這種美麗而獨特的視覺對比,只有在香港才體驗得到。